登錄   /   注冊

      用科技守護“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日期:2021-03-05     來源:農民日報    瀏覽:389    
      核心提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重要的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這得益于土地釋放的生產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重要的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我國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這得益于土地釋放的生產潛力。但同時,長期集約化的經營,也使得土地的負荷越來越重。近日,記者在中國農科院召開的“科技創新引領耕地保護與利用”會上了解到,應對耕地退化問題,是我國農業科研的重點領域,未來將加快推進“藏糧于地”系列科技攻關。

      我國耕地退化問題十分嚴峻

             據農業農村部公報[2020]1號“2019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公報”顯示,按照《耕地質量等級》(GB/T33469-2016)國家標準,全國耕地按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一至十等,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6.32億畝,屬高產田,占耕地面積的31.24%;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9.47億畝,屬中產田,占耕地面積的46.81%,是今后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4.44億畝,屬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21.95%,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是耕地內在質量提升的瓶頸和難點。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業資源連續多年的高強度利用、耕地土壤污染的突出問題、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和水土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導致耕地資源的壓力愈加嚴峻。目前,我國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數據顯示,我國耕地在土壤酸化、鹽堿化、黑土地退化及耕層變淺等方面表現明顯。

             在耕地酸化方面,我國14.5%的耕地已嚴重酸化。近30多年來,湖南、江西、廣西等地土壤pH值小于5.5的酸化耕地面積增加了35%,作物減產20%以上。

             在土壤鹽堿化方面,全國鹽堿耕地約1.14億畝,較20世紀80年代增加2600萬畝,增幅近30%。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鹽堿耕地占比分別為52%、31%和17%,可造成作物分別減產5%-10%、11%-20%、30%以上,有的地區因此棄耕撂荒。

             在東北,黑土地退化問題突出,我國黑土區耕地面積2.78億畝,自20世紀50年代開墾以來,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由開墾前8%-10%下降到2.5%-3.5%,糧食大幅減產。

             此外,我國土壤耕層變淺也十分普遍,耕作層小于20厘米的耕地,面積占比71%,由此造成水肥利用率低,作物抗逆性差等問題。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周衛表示,總體來看,我國耕地保護與利用工作依然面臨諸多嚴峻挑戰。耕地質量平均等級不高,中低等級占2/3以上。長期以來農業粗放經營,耕地退化加劇。肥料利用率低,加劇了土壤酸化和農業面源污染。2020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40.2%。如果將耕地地力提高1個等級,則可以新增糧食1200億公斤;如果將化肥利用率提高10個百分點,則可減少氮磷排放50%。因此,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對耕地保護利用與地力提升的支撐作用,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迫切需要。

      科技創新助力耕地保護與利用

             耕地資源緊缺、質量退化、污染加劇和農業資源利用率低等亟須解決的問題,是“十三五”期間農業科研攻關的重點領域。周衛介紹,中國農科院在東北黑土地地力提升、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以及紅壤區農田酸化防控等方面科研攻關取得了重要進展。

             東北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占全國的1/4。針對東北黑土區耕層厚度減少,有機質含量下降等問題,中國農科院組織全國優勢單位聯合攻關,研發了黑土地地力提升與可持續利用技術,明確了東北黑土地過去30年的有機質演變特征與高強度種植影響,探明了有機物料長期利用效率平均為16.3%,實現了土壤有機質培育目標的定量化。通過研究東北黑土地地力提升、水肥資源高效利用及種植制度優化等技術,土壤有機質提高12%-16%,玉米平均增產5%。

             我國南方低產水稻土占1/3,水稻產量僅為高產田的一半。針對低產水稻土障礙因素不明、改良技術缺乏等問題,中國農科院研發了南方低產稻田土改良與地力提升技術,明確了我國南方低產水稻土資源狀況及養分特征,創建了黃泥田有機熟化、白土厚沃耕層、潛育化稻田排水氧化、反酸田/酸性田酸性消減、冷泥田廂壟除障等一系列改良關鍵技術,解決了低產水稻土“瘦、板、爛、酸、冷”等問題。農田地力提升1個等級,水稻平均增產超過100千克/畝。

             此外,針對化肥過量使用、肥料利用率低等問題,中國農科院研發的“主要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創建的基于產量反應和農學效率的推薦施肥新方法,在糧食主產區近三年共推廣應用7990萬畝,平均增產5%-10%,減施化學氮肥10%-30%、化學磷肥10%-20%,氮肥利用率提高10-15個百分點,增收節支122億元。針對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開發了面源污染監測與防控技術,據湖北、山東等9省統計,2015-2017年應用1.99億畝,節約氮磷化肥(折純)87.0萬噸,減排氮磷6.41萬噸,經濟效益68.3億元。

      加快推進“藏糧于地”技術攻關

             面向“十四五”,保護耕地、保障糧食安全仍是農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據介紹,在保護耕地方面,中國農科院將繼續推進多項“藏糧于地”技術攻關。

             中國農科院將加快建設“國家耕地質量科學研究中心”,面向國際耕地科學前沿和我國耕地保護重大需求,聚焦耕地質量重大基礎與應用研究,創建耕地質量監測、保護和利用的理論、方法、技術、產品和標準,建設覆蓋我國全部土壤類型、服務全域耕地管理的國家級耕地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中心。

             同時,還將面向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需求,推進農田建設、監測、評價與管理的數字化改造,繼續支撐“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系統”的運行。

             在土壤改良方面,“三塊地”仍是未來科技攻關的重點。據介紹,中國農科院將“針對我國農業土壤質量退化,中低產田比例高等突出問題,開展土壤培肥與地力提升重大科技攻關,進一步闡明東北黑土、南方紅黃壤、北方旱地‘三塊地’的土壤質量演變規律、退化過程與保育機制,研發土壤障礙因子消減及耕地質量提升關鍵技術及產品裝備”。

             此外,將針對化肥過量使用、肥料利用率低、農用微生物資源不足、土壤生態失衡等突出問題,繼續推進科技攻關,為國家耕地保護與利用提供科技支撐。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eladyshop.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更多>同類行業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