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   注冊

      綠色農產品種植要求高、產量低 規模化的智能農業設施滿足大眾需求

         日期:2021-01-20     來源:解放日報    瀏覽:437    
      核心提示:位于奉賢區海灣鎮的華固蔬菜生產基地尚未正式投產,已經吸引批發商慕名而來,最大的原因,是這里的雞毛菜品質好、價格低:上海
              位于奉賢區海灣鎮的華固蔬菜生產基地尚未正式投產,已經吸引批發商慕名而來,最大的原因,是這里的雞毛菜品質好、價格低:上海市場普通雞毛菜的全年零售價大約每斤5元,不用化肥和農藥的雞毛菜價格要高出一截;可華固基地的無農藥、無化肥雞毛菜,種植成本剛剛超過每斤1元。

       

      基地不打算把菜賣給批發商。相關負責人韓泓說:“我們計劃通過全市1200個零售點直供市場,承擔保障上海地產品質綠葉菜供應的社會責任。”


      現代農業

       

      未來五年,上海類似華固這樣的規模化品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將更多。根據最新發布的《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12-2025)》(以下簡稱《行動方案》),五年內上海綠色生產基地覆蓋率將達到60%,并重點打造100家年銷售額1億元以上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帶動能力的產業化龍頭企業。

       

      與其他地區相比,上海的農業生產面積不大,可作為特大型城市,對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很大。兩者間如何平衡?

       

      品質蔬菜怎樣批量上市?

       

      綠色農產品往往面臨種植要求高、產量低的問題。怎么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規模化的智能農業設施很重要。

       

      “一個溫室抵得上一個人民廣場”——這是華固蔬菜生產基地的生動寫照。在整個基地,類似的溫室有10個。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生產方式,不超過10個工人能負責一個溫室的種植;利用辣椒水、木醋液、泥炭土等生態方式,可實現無農藥、無化肥的綠色種植。待所有溫室投產,可年上市綠色雞毛菜6萬噸。

       

      不僅綠葉菜,茄果、菌菇、禽蛋、水產等其他農產品,同樣可以通過這一發展路徑,穩定地產農產品數量、提升地產農產品品質。

       

      根據《行動方案》,崇明區將建高端設施農業產業片區,其中包括由由中荷現代農業創新園。這些天,創新園試生產的第一批黃瓜剛好成熟。“那里的黃瓜味道不一樣。”有嘗鮮過創新園內蔬菜的業內人士說。

       

      慕名前往,第一個意外卻是這里的種菜方式:基質栽培。所有黃瓜都種在統一規格的種植槽中,槽里不是土,而是專門配置的巖棉基質。


      現代農業

       

      原來,創新園采用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技術。園區修建了一個10萬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收集到的雨水經過過濾、紫外線消毒等工藝處理后,水質幾乎達到純凈水標準。接著,技術專家根據植物生長需要,在處理過的雨水中配比肥料,通過水肥一體化循環灌溉系統將營養液精準輸送給每一棵蔬菜,精確度超過90%。

       

      創新園還從荷蘭引進了“Priva中控系統”這一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智能溫室控制系統。Priva堪稱植物生長的“大管家”,種植專家把生產策略輸入系統,就可以實現溫室內水、肥、溫、光、氣的智能化立體控制。

       

      自動化生產不僅讓黃瓜生長始終處在最理想的小氣候里,還大大解放了勞動力。據測算,平均9個工人即可負責1萬平方米的黃瓜種植。

       

      這樣種出來的黃瓜什么味?從藤蔓上摘下一根,一口咬下去,爽脆多汁,清香撲鼻,確實有點“不同以往”的味道。它們還特別漂亮,每根都差不多14厘米長、100克重。

       

      基地負責人祁勝平說,基質栽培保證了產品品質,也提升了空間利用率,直接提高品質黃瓜產量:傳統露地種植黃瓜產量約為每平方米15公斤,這里達到每平方米75公斤。

       

      未來,創新園還將增添番茄、彩椒、生菜等其他蔬菜。待全部設施建成投產,每天可上市三四十噸綠色蔬菜,成為上海地產高品質蔬菜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可見,通過農業裝備智能化、智慧化提升,不僅能提高勞動生產效率,而且能讓市民吃到更放心的菜、更健康的菜。

       

      農產品怎么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很多農民和農業領軍企業都發現,上海市民“嘴巴比較挑剔”,既偏愛高品質的農產品,又喜歡新、奇、特產品,還特別講究營養和健康。

       

      正因為此,《行動方案》提出要不斷優化上海的農業產業結構,到2025年,高效特色農業占比達到85%以上。

       

      怎樣的農產品稱得上“高效特色”?菌菇產業算一個:全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率大約9%,上海卻達到90%,不僅出產雙孢菇(俗稱“白蘑菇”)、香菇,還有蟹味菇、白玉菇等花色品種。

       

      走進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奉賢區的菇房,“仙氣繚繞”中,一簇簇蟹味菇、白玉菇、舞茸菇等從一個個瓶子中探出頭,整整齊齊地陳列在菇房架子上。把它們摘下來,稍微整理一下,裝上包裝,就變成生鮮超市里的“免洗火鍋菇組合”。


      現代農業

      豐科生物年產各色菌菇逾3億朵,約占全國市場25%至30%的份額;蟹味菇、白玉菇、舞茸菇的銷量約占上海市場半壁江山。這里的菌菇還出口到美國、歐洲、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澳大利亞等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公司負責人張文宏覺得,菌菇受歡迎與市場對健康產品的歡迎緊密相關。不過要滿足市場需求,既要種市場喜歡的菇,也要有合適的方式。

       

      看似不起眼的舞茸菇很有代表性。

       

      這種淺褐色的菌菇學名叫灰樹花,原本是一種少見的野生菇,味道鮮美、營養價值很高。以前,日本農民在野外采集它們交給當地長官后,能獲得豐厚的獎賞。于是,農民一看到這種菇就高興得手舞足蹈,它也有了“舞茸”的俗名。

       

      中國也有舞茸茹,原本也是野生的。因為有商業價值,所以很多地區都希望把舞茸菇從野生菌變成可以人工規模化生產的商品菌,并研究了很多方式,包括用袋料、覆土栽培等模擬舞茸菇的生長環境。在上海,豐科生物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合作,探索出裝瓶種植舞茸菇的新方法——簡單來說,將舞茸菇培養基混合后裝入特別設計的瓶子里,經高溫濕熱滅菌、凈化車間冷卻后,將菌種接種到瓶里,在培養室中養菌成熟后,連瓶移栽至菇房出菇。環境適宜的菇房加上精心栽培管理,舞茸菇就能順利生長。

       

      舞茸菇瓶栽種植所需的面積遠遠小于袋料或覆土栽培種植,所以這項上海技術大大提高了舞茸菇的生產效率,農村的“邊角料”地塊也能用來種高價值的商品菇。曾經只有日本高級長官才能品嘗的珍稀野生菇,能以平價姿態進入尋常百姓家。

       

      市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員鮑大鵬認為,瓶栽舞茸菇技術的探索,為上海農產品調結構提供了參考思路:既要生產滿足市場新需求的農產品,又要用科技引領生產。要知道,豐科生物累計申請了200多項生產專利,還擁有1個經農業農村部認定的菌菇品種、7個經上海市認定的菌菇品種。

       

      張文宏還告訴一個好消息:他們把在上海摸索形成的菌菇生產技術輸送到四川,在成都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單體珍稀木腐菌生產工廠,去年底已投產,日產菌菇140噸,“別看上海農業占比不大,但有人才和技術優勢,上海的精品農業能讓農業企業也‘走出去’。”

       

      地產農產品成本高怎么辦?

       

      不可回避的是,上海的土地成本高、人力成本高,同樣品種、同樣品質的農產品與全國其他地區出產的相比,競爭力不強。怎樣解決這一問題?

       

      思路之一是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在浦東新區宣橋鎮清美張家橋基地,有一小片市農科院新品種展示區,種著五顏六色的蔬菜:紫色或綠色的花菜、墨綠色的羽衣甘藍、紅褐色的奶油生菜等。有的還沒有正式上市,有的已經被外省市引入。它們的共同點是營養價值高、附加值也高,比如同樣一棵花菜,紫色的因為富含花青素,價格是普通花菜的數倍。

      現代農業

      市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蔡友銘說,健康產業的飛速發展為地產農產品提供了新機會,很多普通農產品在農科人員的選育下,可以成為具有高營養價值的新品種,滿足消費者“藥補不如食補”的新需求。

       

      比如,有些上海大米的顏色不是白色的,而是富含β-胡蘿卜素的橙黃色、富含蝦青素的橙紅色,或富含甜菜苷的紫紅色等;通過微生物菌劑的施用,小青菜、菠菜、生菜、櫻桃蘿卜等常規蔬菜不僅生產周期縮短5%左右,而且所含的維生素C、維生素B1、β-胡蘿卜素、鐵等營養成分及產量有不同程度提升。這些變化,都有檢測報告做支撐,從而幫助地產農產品從常規品種中脫穎而出,既滿足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又解決上海地產農產品生產成本偏高的問題。

       

      同時,那些占地面積小、附加值高的精品農業也在上海有機會。最近,上海發布《關于推進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服務高品質生活的意見》,提出要建設國內一流的特色花卉研發中心、種源生產繁育中心、花卉交易中心和家庭園藝服務中心。消息公布后,普通花農都覺得“機會來了”。

       

      茅仁剛是崇明廟鎮瀛洲西紅花(即“藏紅花”)合作社負責人,合作社的西紅花種植面積不過100多畝,但經濟效益不低,每克烘干后的西紅花售價在四五十元左右。他說,以前市場不太了解西紅花,只知道是西班牙海鮮飯等西餐的配料。可如今在大健康理念下,很多市民了解到西紅花的保健效果,自己的產品就有了市場。農科專家還指導合作社將西紅花與大米套種,提高土地利用率;套種得到的又是生態大米,一樣能賣出好價錢,“很多人覺得發展花卉產業是因為‘好看’,但我們農民知道,‘好吃’的花卉也很有市場。”

       

      發出類似感慨的還有自稱“花匠”的虹華園藝負責人姚建軍。他主種菊花,除了國內市場,日本市場40%的菊花種苗也出自虹華園藝。之前,這些菊花主要為觀賞菊和禮儀用菊,但今年,姚建軍打算增加菊花茶、菊花食品等菊花衍生品,“受上海土地成本和氣候條件現制,我們的菊花基地不在上海;但上海的農業優勢是技術、人才和應用場景。我們在上海培育菊花新品種、了解市場新需求,再把它們變成產品,不就能揚長避短在上海做農業嗎?”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eladyshop.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標簽: 智慧農業
       
      更多>同類行業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