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稻黍飄香,又到一年豐收時。近期,各地頻傳豐收喜訊。今年夏糧、早稻已豐收到手,據農業農村部消息,目前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有望高位增產,預計平均畝產提高近2公斤,連續6年穩定在13000億斤的水平上。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致節日祝賀,肯定今年豐收來之不易,為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并不一帆風順。新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嚴重沖擊,也給不誤農時搞好農業生產帶來嚴峻挑戰。主汛期長江流域遭受1998年以來最嚴重洪澇災害,7月上中旬東北西部出現夏伏旱,8月底9月初又出現歷史罕見的3個臺風接連影響東北地區,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在部分地區偏重發生,多發頻發的災害讓糧食和農業生產面臨多重挑戰。一些人不解,很多人在問,在這樣一個疫情與災害疊加的多災之年,糧食為什么能豐收?本報記者對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進行了專訪。
記者:與往年相比,奪取今年糧食豐收有何特殊意義?
韓長賦:今年年份特殊,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里程碑意義。今年也是面臨特殊困難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復雜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都面臨諸多挑戰。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挑戰相互交織,注定奪取今年糧食豐收有著不同尋常的特殊意義。
首先,端牢全國人民的飯碗,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中國有14億人口,人人要吃飯,天天要吃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解決好14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第一要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經濟長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農業豐收,吃飯無虞,人心安定。這次疫情大考,再次證明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飯碗的特殊重要性。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極為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講,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嚴重,但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
其次,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為應對復雜國際形勢爭取了戰略主動。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糧食貿易鏈供應鏈受到沖擊。加上今年全球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偏重發生,像沙漠蝗席卷東非、西亞、南亞20多個國家,一些國家出現多年未遇的嚴重旱災,給全球農業生產造成影響。面對不斷加劇的疫情,世界各國都想把糧食的保險系數打得更高一些,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擴大進口、增加儲備,國際國內普遍擔憂發生糧食危機。在這種形勢下,迫切需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抓好國內糧食生產,全力奪取糧食和農業豐收,以國內糧食生產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牢牢把握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主動權。
第三,農業豐產又豐收,為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農村絕對貧困,是今年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兩不愁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核心指標,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標。讓全國人民吃得飽,還得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這樣的小康才有基礎、有底氣。現階段,農業生產還是不少農民尤其是主產區和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今年以來農產品價格總體穩定,早稻、小麥上市后價格穩中有漲,玉米價格持續走高,菜肉奶等“菜籃子”產品行情也不錯,產量高、價格好、收入增。可以說,今年的糧食和農業豐收,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效,提升了全面小康成色。
記者:再過幾天就是中秋節,百姓常說“八月十五定收成”。請問今年糧食生產形勢如何?
韓長賦:9月22日就是秋分,農諺講,“秋分不生田,處處動刀鐮”,秋糧即將進入收獲季節。從目前情況看,前兩季的夏糧和早稻已豐收到手,分別比上年增產24.2億斤、20.6億斤,夏糧產量是歷史新高,秋糧形勢也比較明朗,豐收在望,可以說,今年還是一個豐收年,糧食會有個好收成。
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習近平總書記七月份在吉林調研時明確要求,秋糧要爭取有好的收成。我們判斷今年秋糧能夠豐收,主要基于兩點。一個是,面積明顯增加。今年秋糧面積預計超過12.8億畝,比上年增加800萬畝,特別是東北地區高產作物玉米增加較多,奠定了豐收的基礎。另一個是,長勢總體較好。東北四省區常年糧食產量3500億斤左右,占全國秋糧比重超過1/3。今年春播雨水多,前期光溫水匹配一直較好,苗情長勢不錯。夏季西部傳統旱區的部分縣遭遇伏旱,對當地秋糧有些影響,但影響有限;8月底9月初,東北中部又連續遭遇3個臺風,造成局部地區玉米倒伏,我們組織專家及時進行了災害評估,由于玉米已進入蠟熟期,有八九成的產量,倒伏對產量影響有限,主要是增加了收獲的難度和成本。目前,東北地區玉米、水稻、大豆都即將大面積收獲。長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澇,中稻晚稻受災,但面積增加彌補損失。洪澇過后,南方大部天氣晴好,有利于莊稼生長成熟。黃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的秋糧主要是夏玉米,目前也進入蠟熟期,長勢好于常年,草地貪夜蛾威脅已過,豐收在望。其他主產區氣候比較有利,秋糧長勢正常。
記者: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又發生南方洪澇、東北干旱和臺風、重大病蟲等嚴重災害,請問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糧食能取得豐收?
韓長賦:今年對農業來說確實是個多災之年,糧食生產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先后經歷了多個關口,春耕備耕時過“新冠肺炎疫情關”,南方水稻雙搶時過“洪澇關”,東北秋收前過“臺風關”,還過了草地貪夜蛾等“病蟲關”,在災害多發重發頻發的情況下,糧食和農業豐收實屬不易。我們總結,今年多災之年糧食和農業能獲得豐收,是多方力量同向發力的結果,最根本的一條是黨中央的堅強領導。
一是中央重視政策好。黨中央、國務院對抓好今年的糧食生產高度重視、格外關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關鍵節點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春耕不誤農時,保障夏糧豐收,秋糧爭取有個好收成。李克強總理多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春季農業生產、農業防災減災和災后生產恢復等工作。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提高早稻和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統籌整合資金40多億元支持早稻主產區恢復雙季稻生產,在中央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保持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資金規模穩定,有效調動了地方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預計全年糧食面積比上年增加1000萬畝左右。
二是一招不落超常規。今年特殊年份,災情多發,在農業生產中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特殊舉措,環環緊扣,抓緊抓實抓細糧食生產。國務院提前1個月召開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及早部署安排穩定糧食生產工作。在春耕生產關鍵時節,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的名義印發《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有力推動了各地分區分級恢復春耕生產秩序。特別是,經國務院同意,把今年糧食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產量作為指導性指標下達各省(區、市)政府,明確目標任務,壓緊壓實責任,這是多年沒有的。我們在春耕備耕、三夏生產、秋管秋收等關鍵農時,唱響“四季歌”,一個區域一個區域部署,一周開展一次調度,胡春華副總理多次到農業農村部視頻調度指導各省農業生產。針對今年農業災害偏重發生的情況,我們提前發布預警信息,及時落實防災減災措施,特別是布設了草地貪夜蛾“四條阻擊帶”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線”,最大限度減輕了病蟲危害。
三是天道酬勤人努力。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農時緊、農事急、災情重,奪取農業豐收離不開人的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也是春耕備耕的大忙時節,廣大農民群眾響應號召,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及時下田施肥滅草、防病治蟲、備種育秧、整地泡田、剪枝采茶,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兩不誤。在南方洪澇發生時,農民搶收早稻、搶時晾曬,搶排積水、搶插晚稻,及時改種補種,做到早稻應收盡收、晚稻應插盡插。在臺風襲擊東北后,農民群眾創造性的改裝收獲機械,及時搶收倒伏作物。奪取糧食豐收也離不開科技貢獻,我們及時制定了30多個生產技術和防災減災指導意見,因季節、因災情及時派出了40多個專家組,廣大基層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戰疫情、抗風雨,指導服務不誤農時,幫助農民把關鍵技術落實到田。中國農民和廣大基層農技員是勤勞可愛的,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災害面前不放棄,正是他們的辛勤付出,換來了多災之年豐收的果實。
記者:今年是一個豐收年,糧食供給有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看待當前糧食價格上漲和進口量增加。
韓長賦: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造成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人們對糧食安全高度關注,擔心糧食價漲,供給緊張,這是可以理解的,說明吃飯問題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分量還是很重的。這里我首先要說的是,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國糧食已實現“十六連豐”,糧食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當前我國糧食庫存處于歷史高位,特別是稻谷小麥兩大口糧的庫存可滿足全國居民1年的消費需求。今年糧食生產形勢不錯,市場供給是充足的,價格總體上也是平穩的,保障14億人口吃飯沒有問題。
關于糧食進口。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是20個字,“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適度進口是我國的國情和資源稟賦決定的。從糧食進口總量看,近些年我國糧食常年進口大致1億噸,其中谷物不到兩成,僅占國內產量的2%左右,主要是進口一些強筋弱筋小麥等調劑品種余缺。今年糧食進口有所增加,但增加得并不多,適當增加了一些玉米。進口的大頭是大豆,常年進口八九千萬噸,占進口量的80%以上,主要是補充飼料和食用油。國際慣例大豆生產與進出口不作為糧食統計。我國是大豆主產國,更是大豆第一消費大國,大豆進口量增加,主要是榨油和飼料用大豆消費快速增長拉動的。目前我國食用植物油人均年消費量24公斤左右,是上世紀80年代的近10倍,比世界平均消費水平高近5公斤。實際上,近年來國內大豆生產還是穩定發展的,2019年我國大豆總產達到1810萬噸,是歷史最高水平,但生產的增長遠低于消費的增速,需要進口來彌補國內缺口,這種格局在今后一個階段將長期存在,也是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關于糧食價格。據監測,今年8月份,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平均價格每斤1.23元,比年初和去年同期都有所上漲。這是糧食生產成本連年上升、糧價多年低迷情況下的恢復性上漲,漲幅并不大,屬正常的市場波動。今年稻谷、小麥價格穩中略漲,玉米價格上漲幅度相對大一點。玉米價格上漲,既有生豬產能恢復、深加工企業需求增加等因素,也有資本市場炒作和非理性囤糧的因素。目前全社會玉米庫存仍比較充足,今年玉米是豐收年景,新玉米即將收獲上市,供給還會增加,近期玉米市場價格已開始企穩,后市價格不會大幅度上漲。
我們應當全面理性看待糧價的合理上漲,目前糧價總體還是偏低的。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鎮居民平均收入增長了100多倍,糧價漲了不到10倍。保糧食供給和保農民收益,兩頭都要兼顧,不然會“谷賤傷農不種糧”。為什么人們浪費糧食,一個是思想觀念有問題不珍惜,還有一個就是糧價比較低不當錢。盡管糧食連年豐收,供給比較充裕,但“粒粒皆辛苦”,一粒小麥從種到收要經歷秋冬春夏四季、230多天,從地頭到餐桌實屬不易。我們要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節約糧食,減少浪費。
目前全國秋糧大面積收獲在即,我們將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奪取秋糧好收成,組織好秋收,調度好農機,全國將有200萬臺聯合收割機投入秋收作業,減少收獲環節糧食損失,一定把豐收的糧食拿到手,確保小康之年糧食和農業豐收。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并不一帆風順。新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嚴重沖擊,也給不誤農時搞好農業生產帶來嚴峻挑戰。主汛期長江流域遭受1998年以來最嚴重洪澇災害,7月上中旬東北西部出現夏伏旱,8月底9月初又出現歷史罕見的3個臺風接連影響東北地區,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在部分地區偏重發生,多發頻發的災害讓糧食和農業生產面臨多重挑戰。一些人不解,很多人在問,在這樣一個疫情與災害疊加的多災之年,糧食為什么能豐收?本報記者對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進行了專訪。
記者:與往年相比,奪取今年糧食豐收有何特殊意義?
韓長賦:今年年份特殊,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里程碑意義。今年也是面臨特殊困難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復雜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都面臨諸多挑戰。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挑戰相互交織,注定奪取今年糧食豐收有著不同尋常的特殊意義。
首先,端牢全國人民的飯碗,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中國有14億人口,人人要吃飯,天天要吃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解決好14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第一要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持了經濟長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農業豐收,吃飯無虞,人心安定。這次疫情大考,再次證明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飯碗的特殊重要性。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極為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講,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嚴重,但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
其次,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為應對復雜國際形勢爭取了戰略主動。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糧食貿易鏈供應鏈受到沖擊。加上今年全球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偏重發生,像沙漠蝗席卷東非、西亞、南亞20多個國家,一些國家出現多年未遇的嚴重旱災,給全球農業生產造成影響。面對不斷加劇的疫情,世界各國都想把糧食的保險系數打得更高一些,一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擴大進口、增加儲備,國際國內普遍擔憂發生糧食危機。在這種形勢下,迫切需要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抓好國內糧食生產,全力奪取糧食和農業豐收,以國內糧食生產的穩定性應對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牢牢把握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主動權。
第三,農業豐產又豐收,為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農村絕對貧困,是今年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兩不愁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核心指標,其中“不愁吃”是首要指標。讓全國人民吃得飽,還得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這樣的小康才有基礎、有底氣。現階段,農業生產還是不少農民尤其是主產區和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今年以來農產品價格總體穩定,早稻、小麥上市后價格穩中有漲,玉米價格持續走高,菜肉奶等“菜籃子”產品行情也不錯,產量高、價格好、收入增。可以說,今年的糧食和農業豐收,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效,提升了全面小康成色。
記者:再過幾天就是中秋節,百姓常說“八月十五定收成”。請問今年糧食生產形勢如何?
韓長賦:9月22日就是秋分,農諺講,“秋分不生田,處處動刀鐮”,秋糧即將進入收獲季節。從目前情況看,前兩季的夏糧和早稻已豐收到手,分別比上年增產24.2億斤、20.6億斤,夏糧產量是歷史新高,秋糧形勢也比較明朗,豐收在望,可以說,今年還是一個豐收年,糧食會有個好收成。
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習近平總書記七月份在吉林調研時明確要求,秋糧要爭取有好的收成。我們判斷今年秋糧能夠豐收,主要基于兩點。一個是,面積明顯增加。今年秋糧面積預計超過12.8億畝,比上年增加800萬畝,特別是東北地區高產作物玉米增加較多,奠定了豐收的基礎。另一個是,長勢總體較好。東北四省區常年糧食產量3500億斤左右,占全國秋糧比重超過1/3。今年春播雨水多,前期光溫水匹配一直較好,苗情長勢不錯。夏季西部傳統旱區的部分縣遭遇伏旱,對當地秋糧有些影響,但影響有限;8月底9月初,東北中部又連續遭遇3個臺風,造成局部地區玉米倒伏,我們組織專家及時進行了災害評估,由于玉米已進入蠟熟期,有八九成的產量,倒伏對產量影響有限,主要是增加了收獲的難度和成本。目前,東北地區玉米、水稻、大豆都即將大面積收獲。長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澇,中稻晚稻受災,但面積增加彌補損失。洪澇過后,南方大部天氣晴好,有利于莊稼生長成熟。黃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的秋糧主要是夏玉米,目前也進入蠟熟期,長勢好于常年,草地貪夜蛾威脅已過,豐收在望。其他主產區氣候比較有利,秋糧長勢正常。
記者: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又發生南方洪澇、東北干旱和臺風、重大病蟲等嚴重災害,請問在這種情況下,為什么糧食能取得豐收?
韓長賦:今年對農業來說確實是個多災之年,糧食生產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先后經歷了多個關口,春耕備耕時過“新冠肺炎疫情關”,南方水稻雙搶時過“洪澇關”,東北秋收前過“臺風關”,還過了草地貪夜蛾等“病蟲關”,在災害多發重發頻發的情況下,糧食和農業豐收實屬不易。我們總結,今年多災之年糧食和農業能獲得豐收,是多方力量同向發力的結果,最根本的一條是黨中央的堅強領導。
一是中央重視政策好。黨中央、國務院對抓好今年的糧食生產高度重視、格外關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關鍵節點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春耕不誤農時,保障夏糧豐收,秋糧爭取有個好收成。李克強總理多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春季農業生產、農業防災減災和災后生產恢復等工作。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提高早稻和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統籌整合資金40多億元支持早稻主產區恢復雙季稻生產,在中央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保持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資金規模穩定,有效調動了地方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預計全年糧食面積比上年增加1000萬畝左右。
二是一招不落超常規。今年特殊年份,災情多發,在農業生產中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特殊舉措,環環緊扣,抓緊抓實抓細糧食生產。國務院提前1個月召開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會議,及早部署安排穩定糧食生產工作。在春耕生產關鍵時節,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的名義印發《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有力推動了各地分區分級恢復春耕生產秩序。特別是,經國務院同意,把今年糧食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產量作為指導性指標下達各省(區、市)政府,明確目標任務,壓緊壓實責任,這是多年沒有的。我們在春耕備耕、三夏生產、秋管秋收等關鍵農時,唱響“四季歌”,一個區域一個區域部署,一周開展一次調度,胡春華副總理多次到農業農村部視頻調度指導各省農業生產。針對今年農業災害偏重發生的情況,我們提前發布預警信息,及時落實防災減災措施,特別是布設了草地貪夜蛾“四條阻擊帶”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線”,最大限度減輕了病蟲危害。
三是天道酬勤人努力。與往年相比,今年的農時緊、農事急、災情重,奪取農業豐收離不開人的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也是春耕備耕的大忙時節,廣大農民群眾響應號召,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及時下田施肥滅草、防病治蟲、備種育秧、整地泡田、剪枝采茶,做到了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兩不誤。在南方洪澇發生時,農民搶收早稻、搶時晾曬,搶排積水、搶插晚稻,及時改種補種,做到早稻應收盡收、晚稻應插盡插。在臺風襲擊東北后,農民群眾創造性的改裝收獲機械,及時搶收倒伏作物。奪取糧食豐收也離不開科技貢獻,我們及時制定了30多個生產技術和防災減災指導意見,因季節、因災情及時派出了40多個專家組,廣大基層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戰疫情、抗風雨,指導服務不誤農時,幫助農民把關鍵技術落實到田。中國農民和廣大基層農技員是勤勞可愛的,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災害面前不放棄,正是他們的辛勤付出,換來了多災之年豐收的果實。
記者:今年是一個豐收年,糧食供給有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看待當前糧食價格上漲和進口量增加。
韓長賦: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造成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人們對糧食安全高度關注,擔心糧食價漲,供給緊張,這是可以理解的,說明吃飯問題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分量還是很重的。這里我首先要說的是,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國糧食已實現“十六連豐”,糧食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當前我國糧食庫存處于歷史高位,特別是稻谷小麥兩大口糧的庫存可滿足全國居民1年的消費需求。今年糧食生產形勢不錯,市場供給是充足的,價格總體上也是平穩的,保障14億人口吃飯沒有問題。
關于糧食進口。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是20個字,“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適度進口是我國的國情和資源稟賦決定的。從糧食進口總量看,近些年我國糧食常年進口大致1億噸,其中谷物不到兩成,僅占國內產量的2%左右,主要是進口一些強筋弱筋小麥等調劑品種余缺。今年糧食進口有所增加,但增加得并不多,適當增加了一些玉米。進口的大頭是大豆,常年進口八九千萬噸,占進口量的80%以上,主要是補充飼料和食用油。國際慣例大豆生產與進出口不作為糧食統計。我國是大豆主產國,更是大豆第一消費大國,大豆進口量增加,主要是榨油和飼料用大豆消費快速增長拉動的。目前我國食用植物油人均年消費量24公斤左右,是上世紀80年代的近10倍,比世界平均消費水平高近5公斤。實際上,近年來國內大豆生產還是穩定發展的,2019年我國大豆總產達到1810萬噸,是歷史最高水平,但生產的增長遠低于消費的增速,需要進口來彌補國內缺口,這種格局在今后一個階段將長期存在,也是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關于糧食價格。據監測,今年8月份,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平均價格每斤1.23元,比年初和去年同期都有所上漲。這是糧食生產成本連年上升、糧價多年低迷情況下的恢復性上漲,漲幅并不大,屬正常的市場波動。今年稻谷、小麥價格穩中略漲,玉米價格上漲幅度相對大一點。玉米價格上漲,既有生豬產能恢復、深加工企業需求增加等因素,也有資本市場炒作和非理性囤糧的因素。目前全社會玉米庫存仍比較充足,今年玉米是豐收年景,新玉米即將收獲上市,供給還會增加,近期玉米市場價格已開始企穩,后市價格不會大幅度上漲。
我們應當全面理性看待糧價的合理上漲,目前糧價總體還是偏低的。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鎮居民平均收入增長了100多倍,糧價漲了不到10倍。保糧食供給和保農民收益,兩頭都要兼顧,不然會“谷賤傷農不種糧”。為什么人們浪費糧食,一個是思想觀念有問題不珍惜,還有一個就是糧價比較低不當錢。盡管糧食連年豐收,供給比較充裕,但“粒粒皆辛苦”,一粒小麥從種到收要經歷秋冬春夏四季、230多天,從地頭到餐桌實屬不易。我們要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節約糧食,減少浪費。
目前全國秋糧大面積收獲在即,我們將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奪取秋糧好收成,組織好秋收,調度好農機,全國將有200萬臺聯合收割機投入秋收作業,減少收獲環節糧食損失,一定把豐收的糧食拿到手,確保小康之年糧食和農業豐收。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eladyshop.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