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   注冊

      浙江全省各地“千萬工程”打出共富組合拳

         日期:2024-01-31     來源:農民日報    瀏覽:218    
      核心提示:浙江省各地在“千萬工程”引領下,以深化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為主抓手,聯動推進農民農村“擴中”“提低”、山區海島高質量發展,可謂打出了一套“共富組合拳”。

      原標題:浙江農民收入何以放了“雙響炮”?

      浙江雖說在資源稟賦上“先天不足”,卻素以藏富于民而著稱。日前,記者從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和浙江省統計局獲悉,2023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4萬元大關,達到40311元,比上年增長7.3%,連續39年冠居全國各省區。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全省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0元,同比增長13.4%,首次突破2萬元。

      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主戰場在三農,短板和弱項也在三農。過去一年,浙江全省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2.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繼續縮小至1.86,與此同時,收入差距、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同樣在逐年縮小。而這些背后,全省各地在“千萬工程”引領下,以深化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為主抓手,聯動推進農民農村“擴中”“提低”、山區海島高質量發展,可謂打出了一套“共富組合拳”。

      強村“三板斧”,水漲推動船高

      最近在寧海縣越溪鄉,一場名為“越來越喜”的強村集市活動鳴鑼登場,不少強村公司的主理人紛紛當起“產品推銷員”,線下線上雙豐收。“我們的古法紅糖銷量很好!”說起年度成績單,田岙村黨支部書記葉其斌喜上眉梢。去年,該村成立強村公司以來,預計已有20萬元的利潤收入。

      近年來,越溪鄉立足特色產業、自然資源等優勢,通過黨建引領,以村集體為主體,組建不同類型的“強村公司”,并通過黨支部激發村民積極性,盤活鄉村閑置資源,有針對性地結合各村實際進行延鏈、補鏈、強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浙江,提增村集體經濟被視作“漲水”,從而提升農民收入,意為“船高”,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成立強村公司,旨在有效激活鄉村的發展動能,使弱村變強、強村更強。另一方面,片區組團則進一步整合各村資源優勢,大家抱團發展、互促互進,實現“1+1>2”的意外效果。

      這樣的案例有不少:龍游縣溪口村片區由溪口鎮、沐塵畬族鄉、大街鄉和廟下鄉組成,逐步實現了優勢資源共享、跨區域創新聯動、片區組團化管理;淳安縣楓樹嶺鎮18個村和周邊大墅鎮7個村抱團成立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黨委,推動村莊從“各自為戰”向“抱團發展”轉變;平湖市沈家弄村聯合鐘埭村、大力村,發揮三村“集體收入均超千萬”“均為AAA級景區村莊”等優勢,打造人氣興旺、居住寬敞、服務完善、生活舒適的未來鄉村典范片區。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行政村在浙江占比超56%,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且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達94%。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強村公司、片區組團和飛地抱團的集體經濟強村“三板斧”。目前,全省已組建強村公司2240家、入股行政村1.5萬個,村均分配收益近12萬元,累計實施飛地抱團項目1499個。

      挖掘潛動力,既“擴中”又“提低”

      在浙江,“橄欖型”的收入分配結構常被提及,如何形成“兩頭小、不懸殊,中間大、分層次”的新分配格局,農民“擴中”“提低”是關鍵。對此,浙江聚焦農民工資性收入持續增加、經營凈收入高效增長、財產性收入加快補短、轉移性收入更好普惠,持續推進農民“擴中”“提低”計劃。

      在嘉興市農業農村局秘書處處長周海明看來,以壯大鄉村產業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和拓寬鄉村產業增值空間,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是嘉興“擴中”的重要方向。2023年,嘉興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49643元,連續20年居全省第一,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至1.53,成為全省農民最富、城鄉差距最小的設區市。

      根據統計,2023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關鍵拉動力是人均經營性收入,同比增幅達12.7%;工資性收入雖不是增速主力,但以23825元的貢獻,在收入總量中占據近六成份額;轉移性收入和財產凈收入也穩步提升,分別增長8.1%7%

      在山區縣縉云,去年,農民收入達到31162元,增速達到8.5%,產業支撐可謂至關重要。而最具特色的莫過于燒餅,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產業。“目前,縉云燒餅產值達34.8億元,從業人數2.5萬人,并在美國、西班牙、意大利等16個國家開設示范店。”縉云縣副縣長朱平介紹,近年來,全縣大力發展以黃茶、燒餅、茭白、爽面、麻鴨為代表的“五彩農業”,深入挖掘有故鄉情、有鄉土味、有獨特性、有價值鏈的“鄉愁富民產業”,以此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

      記者從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為了不斷強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聯農帶富、農民增收政策供給和低收入農戶結對幫扶,全省尤為重視盤活鄉村閑置資產,實施鄉村“地瓜經濟”提能升級工程,大力發展“土特產”產業,從而通過發展產業驅動“擴中”動能,通過改革進一步挖掘“提低”潛力。

      據統計,2023年,全省“土特產”帶動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培育認定“建德豆腐包師傅”等25個產值過億元的農民培訓促富品牌;鼓勵發展庭院經濟,支持小型到戶產業項目31562個,實施來料加工崗位和場租補貼政策,還開發了4萬余個公益崗位,優先聘用半勞動力、弱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就業。

      念好“山海經”,區域加速協調

      2023年,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課題組在研究城鄉收入倍差時發現,城與鄉之間存在著一條“地理分界線”,即將杭州淳安、金華磐安、臺州椒江三點串聯成線,東北側城鄉收入倍差沒有一個高于2,西南側城鄉收入倍差普遍較高。在此之前,浙江省社科院所提出的“清大線”(從杭州淳安清涼峰鎮到溫州蒼南大漁鎮一線),正是全省研究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參考內容。

      跨越“清大線”,念好“山海經”。“山海協作”工程實施20多年來,為山區海島縣的鄉村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激活了更多鄉村的造血功能,也為縮小全省區域差距貢獻了巨大力量。

      每當高山冷水茭白迎來豐收,通過云端采購、冷鏈物流,每天都有兩萬多斤茭白從景寧縣景南鄉、大漈鄉出發,銷往上虞、溫嶺等與景寧“山海協作”的結對縣(市、區)。記者了解到,景寧先后與6個縣市區結對,開展消薄、科創等領域合作交流,實現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共建“消薄飛地”4個,收益3400萬元,促進162個村集體經濟增收。

      去年,浙江啟動“共保體支持山區海島縣高質量發展系列行動”,為山區海島縣安排省級以上支農專項資金60.5億元,開展第二批“263共富農產品”評選,全省現有“263共富農產品”65個,謀劃“263共富農產品”八條支持舉措,帶動新增消費幫扶11.4億元。

      一直以來,浙江頗為重視產業發展,將建設山區海島縣產業鏈作為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一計。海島嵊泗縣從貽貝種苗、禁售制度、養殖規范、數字監管等方面入手,打造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實現貽貝產業產值超8億元、畝產超3.5萬元;泰順縣建立浙江省奶牛遺傳改良與乳品質研究重點實驗室,破解奶牛自主育種供種能力低等“卡脖子”問題,打造一流奶制品產業。

      通過加快打造地方特色主導產業“一縣一鏈”,浙江意在提升山區海島縣強鏈補鏈能力。目前,已累計創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2個,培育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1家,實現年銷售收入800億元。“念好‘山海經’,打好‘強村富民’組合拳,大力實施‘一縣一鏈’提升行動,不斷為山區海島縣注入發展動能,全力縮小區域差距,促進全省各區域協調均衡發展,從而實現共同富裕。”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

      作者:唐豪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朱海洋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eladyshop.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更多>同類行業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