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   注冊

      劉守英:推進城鄉融合形態下的統一大市場建設

         日期:2022-04-20     來源:新三農    瀏覽:265    
      核心提示: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要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要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地區順暢流動。

      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突出城鄉融合發展,強調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首要任務,并著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通城與鄉,是促進土地、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在城鄉之間順暢流動的關鍵。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助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促進城與鄉的要素對流和良性互動,培育并擴大內需,進一步暢通國內經濟體系循環。

      從快速城市化到城鄉融合發展

      我們當前討論城市化的機會,以及鄉村振興,離不開對城鄉形態的分析。從19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是一個非常快速的階段,差不多以每年兩三個百分點的速度快速增長。但是按照發展規律,我們的城市化進程會逐漸放緩。

      西方主要發達經濟體差不多是在城市化率70%左右的時候,開始進入到城鄉融合的階段,很重要的表現就是郊區化、再郊區化和城市更新,人口、產業和經濟活動在城鄉之間更均衡的配置,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公共服務在城鄉之間更加均等化,空間在城鄉之間更加融合等等。

      目前,我們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達到64.7%。城鄉格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原先推動城市化的模式、因素,包括土地、勞動力、人口等等都在發生改變,例如勞動力已經開始有一些回流,同時地方單純靠賣地來擴張城市的動力也在下降。

      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從快速城市化階段,開始轉向城鄉融合階段。因此,我們的公共政策也應該要轉向有利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思維。要在城鄉融合的形態下來思考,怎樣更好地進行城鄉融合階段的城鄉發展。這可能要有一個重大的范式轉變。

      三種縣域發展路徑

      在快速城市化階段,經濟建設的載體是中心城市,即建成區。這一階段的投資、產業以及文化的建設重點都在城區。而在城鄉融合發展階段,建設的核心區域是在城市跟鄉村相融合的結點。自傳統以來,縣城實際上是中國的行政、經濟活動的主要區域,也是農業社會和城市社會的重要結點,是整個現代化治理最重要的一個單元。因此,推進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的城鄉融合發展,抓手和起點在縣城。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發展區域、不同的城鄉發展階段和城鄉特征,盡管都是以縣域為載體,但它們融合的形態并不一樣。應該要分區域、分發展階段,來制定差別化的政策,形成不同的以縣域為載體的城鄉融合形態。

      第一類是都市圈。都市圈周邊的縣城,是從城到村連續體上的一個結點,它既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鄉村的一部分。這些地方的縣域,產業、人口要以都市圈為尺度,城鄉融合的形態取決于都市圈空間格局下的分工體系,和縣城在地理空間上的位置。例如有的縣城可能主要是生活型城市,有一些縣城可能是產業型城市,有一些縣城可能就是大學城,還有一些縣城可能變成消費型城市。

      第二類是大城市。像武漢、鄭州、長沙等首位度較高的大城市,以縣域為載體的城鄉融合,一個可能趨勢就是郊區化。人口會從大城市向縣城遷移,部分產業也會向縣城轉移,部分公共服務如養老設施、教育等也會逐漸郊區化。英國的劍橋、牛津以前就是鄉村,但這個地方在發展中成了教育和科研的高地。

      第三類是傳統縣城,也就是我們傳統鄉村社會中,帶有很強的治理、經濟功能的縣城,這些縣城在中國是大多數。我認為,這些縣城未來會成為大量農民、遷移人口回鄉的聚集地。很多無法在大城市或都市圈留下來的人,回到鄉村以后,會在縣城,或縣城的幾個鄉鎮聚集。這樣一來,縣城會成為未來人口遷移重新布局的格局下人口聚集的重要的空間,同時也會成為產業聚集的空間。

      綜上所述,就形成了三種不同類型的,以縣域為載體的城鄉融合形態。因此,當我們說推進以縣域為載體的城鄉融合時,概念不能過于籠統,千萬不能夠完全一致化。

      突破困局

      為什么現在都市圈、大城市周邊的一些縣城容易淪為“睡城”呢?這正是單向城市化模式導致的結果。產業都在大城市,教育都在大城市,文化都在大城市,經濟機會、政治機會也都在大城市,許多縣城無非是“撿漏”了一點城市高速發展下的機會,某個地方的餐飲有特色,城里人就開車去吃個飯,某個地方房價便宜就到那里去買房。

      由于尚未完全進入到城鄉融合形態,城市化的成本較高,導致通勤距離遠、交通擁堵、公共服務以及生活的質量差距較大, “睡城”正是這種城鄉二分的結果,需要加以改變。

      政策方面的突破,首先就是要轉變發展范式。我們目前還停留在城市化思維,認為大城市的發展,就是現代化的歸屬,而對于“將城鄉融合作為一個發展階段”的認識不足。這就容易把縣城簡單地理解為傳統鄉村社會縣城的功能,這是不全面的。一定要在城鄉融合的思維下、范式下理解和發展縣域。“睡城”不是錯的,但不能只有“睡”,其他什么都沒有。例如,浙江的縣域經濟發展得好,就是因為浙江的縣域經濟是在城鄉融合模式下發展的結果。

      其次,不同區域應該有不同的城鄉融合政策,不能一刀切,即要考慮上文提到的都市圈、大城市和傳統縣城三種融合類型。都市圈周邊的城鄉融合政策,包括土地、融資、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在都市圈的空間尺度下進行規劃。未來都市圈的城鄉融合,可能會打破現在的行政邊界,因為都市圈不一定是以某個大城市作為牽引力形成的。例如江蘇縣級市昆山,處于上海與蘇州之間,除了身處蘇錫常都市圈內,還有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疊加效應。未來在昆山聚居生活的人,可能來自蘇州,也可能來自無錫或上海。

      大城市周邊的城鄉融合政策,就要適應郊區化趨勢,把縣城納入規劃體系。要在城鄉融合的格局下,重新布局產業、人口、教育、醫療資源和住房。不能把所有的土地指標,基礎設施都放在大城市,包括住房,如果住房全集中在中心城區,房價必然居高不下。

      傳統縣城的城鄉融合,重點空間應在縣城和縣城的延伸區域,類似于郊縣的擴張。縣城的規模應適度擴大,使得延伸區域成為農民從鄉村到城市的過渡區域,也是產業和公共服務的布局區域。不能一盤棋地直接把縣城和鄉村連結起來,因為這需要非常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入,和公共服務建設,我認為大多數地方沒有這個能力。一個縣城有幾個鄉鎮作為連接鄉村到縣城的節點,而不是所有的鄉村都能實現活化。部分鄉村活化,大部分鄉村體面,也就是基本的公共服務、養老等基本到位。

      第三,城鄉融合的政策核心是要打破城鄉二元體制。我們原來提打破城鄉二元體制,主要從戶籍、從市民化的角度來談,但后來發現效果不明顯。農民不一定愿意放棄鄉村的東西去到城市,城市接納農民成為市民的動力也不足。

      因此,打破二元體制核心,就是要在一個新的空間載體下,也即城鄉融合區域進行轉變,通過土地、金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一體化,來重新構建城鄉格局。在新的尺度下打破二元體制,利益沖突會降低,城鄉也更加均等。不再簡單地把農業人口移到城市,也不再簡單地征收農村土地變為城市用地。在未來的城鄉融合區域,土地的使用方面,城、鄉的市場是平等的,國有和集體土地也可以并存,土地的增值收益在城鄉都可以使用,慢慢就會把城鄉二元格局打破。

      打通城鄉二元格局將帶來大量內需機會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指出,立足內需,暢通循環。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加暢通。推進以縣域為載體的城鄉融合,將在新的空間形態下,培育并擴大內需。

      在上一輪快速城市化階段,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沿海地區。因此,傳統的縣城和鄉鎮經濟活動基本萎縮,產業越來越單一。如果繼續按照單向城市化或單向去鄉村的思維,內需潛力是有限的。一方面,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可能接近飽和,外面的人融不進去,也就不太可能擴大內需。鄉村受限于市場體量,內需潛力同樣有限。

      而在城鄉融合的形態下,隨著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公共服務投入、產業、住房和教育的重新布局,打通城與鄉,將會帶來大量的機會。縣城由于人口的重新分布,尤其是縣城的人口聚集功能的加強,將帶來市場的發展,經濟活動的增加,并推動產業重新復興。鄉村的經濟活動會更加多樣化、復雜化,鄉村產業革命也會推進。這符合城鎮化發展趨勢,并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投資,也能真正拉動內需。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eladyshop.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更多>同類行業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