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   注冊

      “十種模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提速換擋”

         日期:2022-03-10     來源:鄉知鄉見公眾號    瀏覽:469    
      核心提示:“十種模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提速換擋”:社區公司帶動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型等。

      一是社區公司帶動型。成立社區農業發展公司,實行股份制管理、企業化運營,走服務創收型、入股分紅型、聯合運營型、資源開發型發展路徑,實現集體經濟壯大。如枳溝鎮喬莊社區公司,2021年流轉了220戶的487畝零散土地,統一租賃給農業科技公司進行沼液試驗,年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

      二是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型。創辦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結合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以集體公開發包、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開展土地流轉,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如辛興鎮丁家莊社區祁家莊網格黨支部,探索推行“大田托管”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采取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流轉土地化零為整、引進公司專業化運營、集體公司村民三方共享收益的運作方式,年可實現集體經濟增收20多萬元。同時還可讓廣大群眾通過進廠打工以及土地租金和股份分紅獲取收益。

      三是城鄉聯建拉動型。大力推行城鄉基層黨組織聯建,充分發揮聯建部門在政策、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優勢,通過建強一個“好班子”、實施一批“好項目”、形成一套“好機制”、營造一個“好環境”,幫助農村集體和農民增加收入。如市婦幼保健院聯建密州街道逄家溝子網格黨支部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累計籌資60余萬元,購置1臺玉米聯合收割機、2臺旋耕機、3臺小麥收割機,年可實現集體增收5萬元。

      四是“四社”共建互動型。將社區、供銷社、合作社、資金互助社結成利益共同體,充分發揮“四社”各自獨特優勢,通過干部隊伍、示范基地、服務平臺、發展市場共建實現互惠共贏。截至2021年底,已共建示范基地186個,涉及860個自然村、14萬農戶,分別增加集體和農民收入780多萬元、1800多萬元。

      五是第一書記領動型。利用市直部門派駐第一書記優勢,指導幫助社區發展,促進集體經濟增收、農民致富。如市農業農村局派駐第一書記,主動聯系農業龍頭企業,助力社區產業從“優質專用糧食—優質高效蔬菜—優質高效創匯蔬菜”三次轉型,實現了增產提質增效。社區優質高效蔬菜面積達到1300多畝,畝均年收入由原來不足700元增加到3000多元。

      六是集聚人才推動型。吸引有作為、有威望、有帶動能力的返鄉及本土人才參與家鄉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如昌城鎮積極開展在外優秀人才回引工作,成功吸引在外優秀本土人才劉炳武回鄉任職昌城社區黨委委員、村委會委員,帶領村民先后流轉集體土地150畝,用于建設標準化肉雞場,每年增加集體收入22萬元。

      七是美麗經濟開發型。學習借鑒江浙等地經驗做法,通過市場化運作吸引工商資本,推動實施“公司+自然村+農場(農戶)”經營模式。如南湖片區常山社區招引工商資本,圍繞常山周邊20平方公里、24個自然村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村集體增收均在20萬元以上。

      八是資產資源盤活型。整合農村各類資源,合理開發集體山林、魚塘、灘涂、“四荒”地等,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對存量資產進行要素重組,盤活現有經營性資產,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如相州社區道明網格黨支部結合“五清強基”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對集體閑置辦公用房和“四荒地”招標外包,實現集體增收7萬元。

      九是產業發展引領型。合理配置土地等各類資源,培植壯大經濟增長點;由集體投資興建廠房、商鋪、庫房等,通過自主、發包或聯合等經營形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如皇華鎮柏戈莊社區流轉土地40畝,投資365萬元建設粉皮加工項目,集體年增收20萬元,帶動26戶村民致富。同時,整合土地1192畝,引進農作物育種創新能力提升示范基地項目,總投資4億元,目前已開工建設,建成后可實現集體年增收350萬元。

      十是區域品牌推進型。集聚各類要素培強地方特色品牌,發揮品牌效應,激發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如桃林鎮大力發展“桃林綠茶”品牌,推行“品牌+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建設3萬畝生產園區,輻射49個村、6500戶農戶,年可增加集體收入410多萬元、戶均增收1.1萬元。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eladyshop.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更多>同類行業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