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   注冊

      內蒙古:數字引領高標準農田建設

         日期:2021-08-04     來源:農民日報    瀏覽:363    
      核心提示:作為糧食主產區,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125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30%,全區糧食生產能力與綜合效益穩步提升,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作為糧食主產區,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125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30%,全區糧食生產能力與綜合效益穩步提升,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糧安需良田。今年,自治區農牧廳積極探索綠色數字高標準農田建設新模式,在全區選擇杭錦后旗等10個旗縣開展綠色數字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建設綠色數字高標準農田11萬畝。建設過程中,內蒙古以“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的大破大立生態整治模式夯實綠色根基,以“四控兩化一改一提”農業綠色生產模式普及綠色技術,以“天賦河套”等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引領實現綠色增效。項目建設環節突出綠色環保,管護利用環節突出綠色高效,產品加工環節突出綠色循環,銷售增值環節突出綠色有機。

             “內蒙古建設綠色數字引領的高標準農田,就是要保護好、利用好自治區干凈的水土資源,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繞開以高污染追求高產量的階段,在綠色農業發展上實現彎道超車。”內蒙古農牧廳二級巡視員吳忠巖說。

      內蒙古:數字引領高標準農田建設
      開魯縣50萬畝集中連片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一景

      科技加持田野里充滿“智慧”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數字農田管理,這個模塊是以國土調查結果、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等級劃分等數據為基礎,結合遙感衛星影像,無人機航測等監測數據,實現全旗農田的快速定位查詢和統計展示……”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頭道橋鎮聯增村“四級聯創”核心示范區指揮平臺前,技術人員王杰介紹說。

             記者從平臺上的杭錦后旗2011-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布圖看到,不同顏色表示不同年度建設分布情況:截至2021年,符合大破大立的高標準農田達到45萬畝。“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沒有經過大破大立方式建設的農田雜亂無章,粗楞大堰,灌溉不配套,渠路混亂。經過我們大破大立的建設,現在我們的大破大立高標準農田基本實現了田成方、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鹽能降。為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杰告訴記者。

             從平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標準農田的工作流程圖:在項目實施階段,嚴格按照流程圖,從工程建設的立項準備、規劃設計、實施、驗收四個階段推進項目建設。在項目通過驗收后,及時進行固定資產移交和管護協議簽訂,通過明確管護責任和內容,與竣工圖和工程編號協同管理,實時掌握工程運行和管護情況。

             據了解,2019年,農業農村部確定全國16個試點縣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杭錦后旗成為內蒙古唯一入選旗縣。杭錦后旗農牧和科技局局長余強表示,通過對氣象數據、實時生產情況、土壤墑情、病蟲害監測預警等數據的采集和監測,結合歷年產量數據,作物耕種、土地改良等數據,可實現測產和指導土地質量、農作物產量的提升以及農作物產量的預測。“通過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研究分析農業生產投入與農產品產出,資源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為綠色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提供依據,最終實現加入國家級監測站的行列。”

             余強表示,下一步,杭錦后旗將繼續以推進數字綠色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不斷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提升耕地質量,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推進耕地質量動態監測管理,提高農業綠色生產水平,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升級版農田糧食安全更有保障

             盛夏,金色麥浪隨風翻滾,河套小麥即將進入收割季。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雙廟鎮科豐種植養殖合作社流轉的小麥地里,合作社負責人侯世忠正在查看小麥的長勢,“照目前這長勢,今年畝產量應該在1000斤以上。”今年合作社共流轉太榮村耕地1.16萬畝,其中種植小麥600畝、玉米9600畝、葵花1100畝、番茄300畝。小麥實現了訂單種植,其他農作物長勢也不賴,扣除各項投入,一畝地預計凈收益500元左右,一年收入可以達到580萬元。

             “穩產增收,離不開農業抗風險能力的提升。”雙廟鎮鎮長段曉元感慨,今年小麥經歷了倒春寒、病蟲害幾個坎,4月下旬又遭遇旱情,能奪取豐收,離不開高標準農田的“硬實力”。

             據了解,雙廟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共涉及五豐、新建、太華村3個村6個社,項目建成后,新增耕地900畝,項目區形成優質高效節水灌溉農田1萬畝,全部實現排灌配套、節水灌溉,年節約水量39.08萬立方米。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18.67萬公斤,農業總產值增加270.75萬元。

             “過去,由于管網不足、排水不暢,部分土地春天潮塌現象嚴重,小麥不能按時播種。如今,渠、溝等農業基礎設施全部配套,土地不潮塌了,小地塊整合還便于大型機械和無人機作業,這都是國家實施的高標準農田改造帶來的好處啊!”杭錦后旗雙廟鎮黨委書記王集民由衷地感嘆道,而這一切正是巴彥淖爾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所有項目區全部實行大破大立整治模式,統一開挖渠溝、統一修整道路、統一植樹造林、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劃分地塊。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經營,從根本上解決了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暢、條塊雜亂、灌排不配套等問題。同時,通過建設高效節水農田、改良鹽堿地等,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近年來,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逐年上升,2021年達到56.92萬畝,實現了促進小農戶分散經營向新型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轉變。

             截至目前,巴彥淖爾已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1000萬畝,全市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明顯改善,耕地質量大幅提高。項目實施后,預計項目區內耕地畝均增產10%-15%,農業生產成本降低15%,地力水平提升至少一個等級,畝均增收200元,人均增收近2000元。

      “數字農田”讓農業用水更高效

             “以前農田灌溉、排水等配套設施都不完善,農田機械化程度也不夠高,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旱、澇災害,是真真正正的靠天吃飯。”通遼市科左中旗門達鎮四合村黨支部書記葉明感嘆道。

             科左中旗作為內蒙古產糧第一旗,素有“內蒙古糧倉”的美譽。近年來,該旗圍繞“保生態、興產業、促增收、助脫貧”理念,累計投資17.3億元,在全區率先推行了淺埋滴灌高效節水新技術、新方法,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更為科學合理。

             在科左中旗廣袤的田野上,曾經的大水漫灌不見了,風靡一時的膜下滴灌也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遍野的淺埋滴灌,一場耕地之變正在這里悄然興起。

             “以前大水漫灌式澆地,幾畝地就需要四五個人,有了淺埋滴灌技術之后,澆地省水又省工,只需要看著閥門就可以了,還比大澆大灌的時候省了一半水!”花吐古拉鎮三家子村村民張金生說。據測算,淺埋滴灌技術較之傳統的管灌技術,每畝節水180立方米、增產80公斤、增收86元,年可節水1.4億立方米。

             目前,淺埋滴灌技術在通遼市全面推廣,全市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570萬畝,實現年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0億斤以上,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6億立方米以上。

             同時,科左中旗高標準農田的高科技技術徹底顛覆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勞作方式。眾旺興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顯光操作演示了智慧種植云平臺,記者看到園區作物種植面積、園區氣象概況、土壤墑情變化等數據一目了然。

             此外,園區還推廣了衛星導航精量播種、生物預警綠色防控、秸稈還田深松深翻、輪作倒茬結構調整、質量溯源智慧種植、水價改革智能灌溉等先進技術和理念。衛星導航系統為農機自動駕駛提供精準路徑,助力農機完成整地、起壟、精量播種等工作。

             “建設綠色數字引領的高標準農田,就是要實現種地與養地同步,產糧和觀景同步,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同步。協同提升耕地的經濟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產業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自治區農牧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林利龍說。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eladyshop.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標簽: 數字農業
       
      更多>同類行業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行業資訊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