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的農業農村發展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農業發展面臨著“天花板(價格)”“地板(成本)”雙重擠壓,又面臨“紅燈”和“黃線”雙重約束,以及農業人口“老齡化”和農業“過疏化”的形勢下,2015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于未來中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階段,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處在初級階段,在新形勢下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如何加強國家宏觀管理和政策支持亟待研究。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外學者開始對這一領域的產業融合問題進行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通信產業,其中有很小一部分產業融合涉及農業或者與農業相關。產業融合理論主要在日本、韓國、美國、荷蘭等國的農業發展中得到較多應用。日本的今村奈良臣教授1996年提出了“六次產業”的概念。韓國借鑒日本農業發展的經驗,高度重視第一、二、三產業在農村的整合。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生物農業、數字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產業形態迅速興起,這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中國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研究起步較晚。自2004年開始,國內的有關學術領域研究重點逐漸向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傾斜。
目前,關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界定還比較模糊,國內的研究一般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第一產業,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群、制度創新等方式,把資本、技術和資源要素進行跨界、跨區整合配置,綜合發展農村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實現農村各產業有機融合,使農戶能夠達到分享價值鏈融合的增值收益。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一二三產業概念界定(馬曉河,2015;姜長云,2015;趙海,2015;王昕坤,2007;梁偉軍,2010)、從農業產業化角度(于刃剛,1997;周振華,2003;何立勝和李世新,2005;孫中葉,2005)、從現代農業發展(石元春,2003;尹成杰,2007;孫旭,2008;姜睿清,2013;梁偉軍,2010)、從農業多功能性角度(張義博,2015;李俊嶺,2009)等方面研究農村產業融合問題,但對國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不多。
本文主要介紹日本、韓國和法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及經驗,以期對探索中國適合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狀
1.1 農產品加工業快速轉型升級,引領產業融合發展
從2001年開始,中國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速度非常快。截至2014年,中國涉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45.5萬家,其中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84 800億元,2005—2014年的10年平均增長19.4%,加工與農業產值比達到2.1∶1。農產品加工業呈現出向主要生產區域和城市近郊區集中聚集的發展趨勢,山東、河南、內蒙古等10個省份的肉類加工量占全國總量的80%,農產品加工業對產前和產后的引領推動作用逐步顯現。
1.2 休閑農業潛力大,蓬勃發展,已成為產業融合的主要業態
休閑農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2014年,全國鄉村旅游收入超過3 000億元,數量已達12億人次,占國內旅游接待總數的33%,有2 900萬名農民從事休閑農業相關產業。逐步提高休閑農業產業的質量,先后建立了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49個,386個示范點,140個中國最美的休閑村,248個中國美麗田園。休閑農業功能得到不斷拓寬,品牌影響力提高,向全產業鏈延伸,產業布局優化,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1.3 農產品營銷業模式和農村電子商務不斷創新,加速產業融合發展
農產品營銷中介不斷壯大,中小企業以農產品代理商營銷模式為主,大企業以農產品分銷商的營銷模式為主,農超對接模式快速發展,文化融合營銷模式創新發展。依托于信息技術發展的快速更迭,“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農村電子商務“跨越式”發展,2014年中國各類有關農業電商31 000家,其中有關農產品貿易類將近4 000家。江蘇、浙江和山東省開始出現淘寶村(鎮、縣),為農民的創業提供了成本更低、途徑更廣的網絡平臺。營銷業和農村電商發展加速產業融合發展,有效地緩解了農產品銷售問題。
1.4 集群化、產業化快速發展,推動產業融合縱深發展
各地積極探索新型產業化組織模式,創新產業融合機制。目前,中國新型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大致可以分為4種類型:“公司+家庭農場”“公司+社會組織+農戶”“合作社+合作社”、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一村一品”快速發展,形成集群化的產業融合。總體而言,“一村一品”設計不斷擴展,總體規模穩步增長;地域特色日漸明顯,產業優勢更加突出;模式推廣更加有效,發展機制不斷創新。從過去以種植為主向以種植業、養殖業、休閑觀光農業、農副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相關服務及非農產業融合轉變,覆蓋的產業領域不斷拓寬。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勢頭迅猛,但處在初級階段,在發展中還存在著如下問題:農產品加工業總體水平不高,在產業融合中引領帶動作用有限,龍頭企業競爭力弱,產業化機制不完善;休閑農業發展處在初級階段,產品雷同,規模小散,融合深度不夠;農產品營銷業及電子商務、農村物流等發展滯后,這些都會制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順暢發展。
二、國外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實踐經驗
2.1 日本“六次產業”融合實踐
從20世紀末開始,日本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聚集,農村中呈現出人口“老齡化”和農業“過疏化”現象,日本農業進入低速發展時期。在此背景下,今村奈良臣教授1996年提出了“六次產業”的概念,其基本涵義是“農業生產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有機整合,構建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化的完整價值產業鏈”。日本政府借鑒“六次產業”的發展思想,為支持農村地區的農業、工業、商業合作發展,在2008年推出了《農工商促進法》。兩年后,日本內閣又通過了經過修訂的《食品、農業和農村基本計劃》,該計劃通過充分利用“六次產業”的全產業鏈優勢使農民收入增加,創造能更大限度地使農業產業附加值內化的農業商業模式。
2013年,日本政府進一步提出大力發展“六次產業”的指導方針,旨在推動農產品生產向加工、流通、銷售領域快速融合,使本國的農業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優勢。據調查資料,超過七成的“六次產業”經營主體執行該政策后收入顯著增加。總的來說,日本“六次產業”的發展,對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是十分有效的。具體而言,日本推動“六次產業”執行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項措施。
(1)農業、工業、商業充分發展合作,以工帶農、以商促農,運用工商業帶動產業融合發展。政府采取優惠政策扶持中小企業與農業生產者合作,以促進農業生產者能夠自我成長為農工商企業主體。為了確保從事林業和漁業農民的利益,工商合作的資本占比不允許超過49%。
(2)整合經營計劃,支持農業生產者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這主要是為了支持農業、林業和漁業生產,以農產品生產為基礎,擴大產業規模和經營范圍,充分挖掘當地農業資源的價值,做到農產品品質優良,營養豐富,文化內涵豐富,使之具有本質化的區別,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培育品牌,增加附加值。
(3)當地生產的產品當地銷售,促進當地農產品更大限度地在當地消費和利用。此措施同時還可以縮短運輸距離,確保農產品新鮮,保證食品安全。此項措施的農產品產地即使在規定產地范圍之外,也能夠得到直供合同約定的補貼,簡化了農地建立直銷設施以及到城市拓展經營范圍的審批過程。
(4)農業科技創新計劃,鼓勵和扶持以農業為基礎的新興產業發展。為支持“六次產業”發展,日本農林水產技術會議制定了“農林水產技術研究計劃”,明確表示支持創新技術的研發、推廣,保護產業化和知識產權。
(5)加大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強化政策補助力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新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的支出補助從1/2增加到2/3,支持開拓營銷渠道的洽談會、展覽、宣傳等活動。二是對新的農產品加工、銷售所需的設備購買建設支出給予50%的補助。農業、林業和漁業從業者申請的為改善農業發展無息貸款期限可由10年延長至12年,中小型民營企業為新增公司業務可申請到利率僅為1.2%的活動貸款,同時貸款限額增加到7.2億日元(100日元約合5.60元人民幣,2016),政府也可給予無需擔保的信用貸款。
(6)建立農業、林業和漁業產業成長基金,以幫助農業生產者擴大自有資金。2010年內閣會議通過《農林漁業成長產業化支援機構》法案,由國家和私人企業共同出資設立支持農業、林業和漁業的基金,促進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
2.2 韓國“六次產業”融合實踐
韓國在加入WTO和自由貿易協定的雙重壓力下,國內的農產品市場逐漸向世界開放,大量的農產品通過國外進口。由于世界其他國家競爭壓力的存在,國內農產品價格下降,從而使大量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人失業,農民收入也隨之減少,傳統農業產業規模逐漸縮小。在這一背景下,韓國提出了農業“六次產業化”的發展思想,就是以當地農村或農民作為改革的主體,通過產業化的升級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的方式來帶動地區農業發展,激發農村活力,使農業突破以單純的農產品生產為主的局限,充分整合當地的人力、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從本質上改變農業發展的模式。在韓國以地區農村和農民為主體設計“六次產業”,有以下幾個特點。
2.2.1 更大限度地將農業和農村中所產生的附加值流向農村內部
近年來,韓國政府大力支持在農業或在農村地區發展食品制造業、食品流通業、戶外飲食業、觀光等產業。而這樣的產業在過去基本都分布在城市,致使農業中所產生的附加值都流到城市,加劇了農村發展的劣勢地位。以農村地區和農民利益為“六次產業”化的設計主體,將過去流到城市和其他外部的農業產業附加值向農村地區流入,帶動農村產業良性發展。
2.2.2 提供強大政策支持,開拓新產品或新市場
韓國《農林食品科學技術育成中長期計劃(2013—2022)》提出,在未來10年內農林食品產業的附加值年均增長3%。目前,韓國有1 500多個農家樂村莊正在建設、運營。國家創設資金總額達100億韓元(100韓元約合0.55元人民幣,2016)的“第六產業相生資金”,國家和民間出資比例為7∶3。
2.2.3 強化技術研究和產學研結合,為產業融合提供支撐
韓國政府高度重視產業融合技術研究,經過對農業產業化的詳細調查和分析,通過對農業事業的支持,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和開發。在加強國際競爭力、創造新的增長勢頭、穩定糧食供應和提高國家福祉的4個關鍵領域研究中,選定了50個核心技術,作為國家的主要項目,重點投資。
主要研究方向為:第一,開發生產更加節約能源的技術,降低生產成本。第二,開發高附加值食品產業核心技術。第三,開發效率高、環境友好的前沿生產技術。第四,大力發展創新的、挑戰性的、處于瓶頸期的技術。第五,開發國際化戰略品種和有望能成為新興增長點的技術。
2.3 法國農業產業融合的運行實踐
通過農業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在法國農村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法國農業能夠取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完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農業合作社已成為法國農業社會服務的主體,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法國產業融合主要是通過以下形式實現的。
2.3.1 一體化經營的合作社生產延長了農業產業價值鏈,增加了農業產業附加值
法國農業合作社是農業與工業及其他產業部門緊密結合的供應鏈一體化生產組織形式,其專業化程度非常高。農業合作社已整合到國家農業和糧食生產各環節,參與各種生產貿易領域,已成為農業和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合作社及農業聯合組織已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主要的農業和糧食集團,擁有大量的資金、經營規模,規模效應明顯,有機地結合生產、供應、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從而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增加農業產業附加值。
2.3.2 嚴格遵守合作社的基本原則,保障農戶來自經營的收入
法國農民也可以加入各行業的合作社,農戶和合作社每年簽署一份合同,農民只負責生產,所有其他事宜由合作社處理。農業合作社在自愿、民主管理、非資本利得和排他性的基本原則上成立。對內,不以贏利為目的,而是服務于會員,留足農業合作社發展基金,盈余返還農民;對外實行企業化管理,創新資本融合模式,通過吸收私人資本或聯合與合并其他企業,創辦大型農業合作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合作社收益,合作社會員共同分享經營收益。
2.3.3 建立先進信息管理和配套服務,為產業融合創造條件
法國農業信息服務非常完善,農業合作社都有很完整的虛擬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通過信息平臺達到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商、種植主、批發商、零售商之間緊密聯結的目的,并對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的信息流、物資流、資金流的計劃和控制,企業和農戶整合需求信息與本身及業務伙伴的產品供應能力,對外確定供需計劃,并在上下游企業傳遞信息,以確定產品供應計劃,實現生產與市場的連接,提高整體效益。法國農業物流十分發達,充分保證了農業合作社在運輸、倉儲和配送服務中的質量。
三、對中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啟示
3.1 加大對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
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法律法規、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支持。鼓勵農民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促進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金,對農村中小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生產者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等的長期、低息貸款支持,鼓勵農業生產者、返鄉創業者立足于本地農業資源優勢,綜合開發進行多樣化創業。
3.2 政府嚴格監管,保障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農業生產者的權益最大化
通過借鑒日本農業企業投資和農業、工業、商合作促進發展的經驗,對向農業投資的工商業進行嚴格審核,限制股份所占比例,保證農民在合作中的主動權。通過轉讓土地經營權,使工商業主體參與到農業生產領域的動力充分激發,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保證農民能夠得到產業融合的增值收益。
3.3 嚴格論證深入挖掘可開發的地域資源
要因地制宜地發掘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或傳統資源,然后將其開發為商品。為了避免地區和地區之間競爭,產品應該具有本質性的差異。在開發地域資源時,充分結合本地區農民與專家、消費者的不同觀點意見。對于開發出來的資源,組織開展產業化的可行性評價,將評價結果按優劣次序排列后按順序開發利用,保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可持續性。
3.4 大力發展以農業產業附加值內部化為主的新型農民合作社
借鑒法國農業合作社一體化經營的發展經驗,中國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應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要強調和落實為社員服務、為社員謀利的宗旨。完善合作社的一體化服務功能,通過整合農產品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信息,降低農民信息獲取的不對稱性,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其他新型經營實體向加工、物流配送、市場營銷拓展,通過政策引導和項目支持解決初級加工關鍵環節的問題,探索“農民+合作社+企業”模式的發展,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高合作社和農民收入。
3.5 強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技術創新及技術服務支撐
技術是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涉及面廣,環節多,技術復雜、種類多,而且需要相互銜接。在技術研究和服務上,要從單純的產中技術服務延伸到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系列服務上來,從僅僅服務于農業生產經營延伸到服務于整個農業發展過程中,包括生產技術、加工技術、儲藏、運輸、信息技術、營銷技術等。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要求,篩選和確定技術研發戰略和重點,按計劃分步研發并推廣應用,使技術真正能夠解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支撐并助推一二三產業融合順暢發展。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外學者開始對這一領域的產業融合問題進行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通信產業,其中有很小一部分產業融合涉及農業或者與農業相關。產業融合理論主要在日本、韓國、美國、荷蘭等國的農業發展中得到較多應用。日本的今村奈良臣教授1996年提出了“六次產業”的概念。韓國借鑒日本農業發展的經驗,高度重視第一、二、三產業在農村的整合。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生物農業、數字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產業形態迅速興起,這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中國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研究起步較晚。自2004年開始,國內的有關學術領域研究重點逐漸向農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向傾斜。
目前,關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界定還比較模糊,國內的研究一般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第一產業,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群、制度創新等方式,把資本、技術和資源要素進行跨界、跨區整合配置,綜合發展農村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實現農村各產業有機融合,使農戶能夠達到分享價值鏈融合的增值收益。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一二三產業概念界定(馬曉河,2015;姜長云,2015;趙海,2015;王昕坤,2007;梁偉軍,2010)、從農業產業化角度(于刃剛,1997;周振華,2003;何立勝和李世新,2005;孫中葉,2005)、從現代農業發展(石元春,2003;尹成杰,2007;孫旭,2008;姜睿清,2013;梁偉軍,2010)、從農業多功能性角度(張義博,2015;李俊嶺,2009)等方面研究農村產業融合問題,但對國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不多。
本文主要介紹日本、韓國和法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踐及經驗,以期對探索中國適合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狀
1.1 農產品加工業快速轉型升級,引領產業融合發展
從2001年開始,中國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速度非常快。截至2014年,中國涉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45.5萬家,其中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84 800億元,2005—2014年的10年平均增長19.4%,加工與農業產值比達到2.1∶1。農產品加工業呈現出向主要生產區域和城市近郊區集中聚集的發展趨勢,山東、河南、內蒙古等10個省份的肉類加工量占全國總量的80%,農產品加工業對產前和產后的引領推動作用逐步顯現。
1.2 休閑農業潛力大,蓬勃發展,已成為產業融合的主要業態
休閑農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2014年,全國鄉村旅游收入超過3 000億元,數量已達12億人次,占國內旅游接待總數的33%,有2 900萬名農民從事休閑農業相關產業。逐步提高休閑農業產業的質量,先后建立了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49個,386個示范點,140個中國最美的休閑村,248個中國美麗田園。休閑農業功能得到不斷拓寬,品牌影響力提高,向全產業鏈延伸,產業布局優化,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
1.3 農產品營銷業模式和農村電子商務不斷創新,加速產業融合發展
農產品營銷中介不斷壯大,中小企業以農產品代理商營銷模式為主,大企業以農產品分銷商的營銷模式為主,農超對接模式快速發展,文化融合營銷模式創新發展。依托于信息技術發展的快速更迭,“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農村電子商務“跨越式”發展,2014年中國各類有關農業電商31 000家,其中有關農產品貿易類將近4 000家。江蘇、浙江和山東省開始出現淘寶村(鎮、縣),為農民的創業提供了成本更低、途徑更廣的網絡平臺。營銷業和農村電商發展加速產業融合發展,有效地緩解了農產品銷售問題。
1.4 集群化、產業化快速發展,推動產業融合縱深發展
各地積極探索新型產業化組織模式,創新產業融合機制。目前,中國新型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大致可以分為4種類型:“公司+家庭農場”“公司+社會組織+農戶”“合作社+合作社”、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一村一品”快速發展,形成集群化的產業融合。總體而言,“一村一品”設計不斷擴展,總體規模穩步增長;地域特色日漸明顯,產業優勢更加突出;模式推廣更加有效,發展機制不斷創新。從過去以種植為主向以種植業、養殖業、休閑觀光農業、農副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相關服務及非農產業融合轉變,覆蓋的產業領域不斷拓寬。中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勢頭迅猛,但處在初級階段,在發展中還存在著如下問題:農產品加工業總體水平不高,在產業融合中引領帶動作用有限,龍頭企業競爭力弱,產業化機制不完善;休閑農業發展處在初級階段,產品雷同,規模小散,融合深度不夠;農產品營銷業及電子商務、農村物流等發展滯后,這些都會制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順暢發展。
二、國外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實踐經驗
2.1 日本“六次產業”融合實踐
從20世紀末開始,日本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市聚集,農村中呈現出人口“老齡化”和農業“過疏化”現象,日本農業進入低速發展時期。在此背景下,今村奈良臣教授1996年提出了“六次產業”的概念,其基本涵義是“農業生產向第二、第三產業延伸,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有機整合,構建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化的完整價值產業鏈”。日本政府借鑒“六次產業”的發展思想,為支持農村地區的農業、工業、商業合作發展,在2008年推出了《農工商促進法》。兩年后,日本內閣又通過了經過修訂的《食品、農業和農村基本計劃》,該計劃通過充分利用“六次產業”的全產業鏈優勢使農民收入增加,創造能更大限度地使農業產業附加值內化的農業商業模式。
2013年,日本政府進一步提出大力發展“六次產業”的指導方針,旨在推動農產品生產向加工、流通、銷售領域快速融合,使本國的農業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優勢。據調查資料,超過七成的“六次產業”經營主體執行該政策后收入顯著增加。總的來說,日本“六次產業”的發展,對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是十分有效的。具體而言,日本推動“六次產業”執行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項措施。
(1)農業、工業、商業充分發展合作,以工帶農、以商促農,運用工商業帶動產業融合發展。政府采取優惠政策扶持中小企業與農業生產者合作,以促進農業生產者能夠自我成長為農工商企業主體。為了確保從事林業和漁業農民的利益,工商合作的資本占比不允許超過49%。
(2)整合經營計劃,支持農業生產者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這主要是為了支持農業、林業和漁業生產,以農產品生產為基礎,擴大產業規模和經營范圍,充分挖掘當地農業資源的價值,做到農產品品質優良,營養豐富,文化內涵豐富,使之具有本質化的區別,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培育品牌,增加附加值。
(3)當地生產的產品當地銷售,促進當地農產品更大限度地在當地消費和利用。此措施同時還可以縮短運輸距離,確保農產品新鮮,保證食品安全。此項措施的農產品產地即使在規定產地范圍之外,也能夠得到直供合同約定的補貼,簡化了農地建立直銷設施以及到城市拓展經營范圍的審批過程。
(4)農業科技創新計劃,鼓勵和扶持以農業為基礎的新興產業發展。為支持“六次產業”發展,日本農林水產技術會議制定了“農林水產技術研究計劃”,明確表示支持創新技術的研發、推廣,保護產業化和知識產權。
(5)加大政策補助和金融支持力度。強化政策補助力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新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的支出補助從1/2增加到2/3,支持開拓營銷渠道的洽談會、展覽、宣傳等活動。二是對新的農產品加工、銷售所需的設備購買建設支出給予50%的補助。農業、林業和漁業從業者申請的為改善農業發展無息貸款期限可由10年延長至12年,中小型民營企業為新增公司業務可申請到利率僅為1.2%的活動貸款,同時貸款限額增加到7.2億日元(100日元約合5.60元人民幣,2016),政府也可給予無需擔保的信用貸款。
(6)建立農業、林業和漁業產業成長基金,以幫助農業生產者擴大自有資金。2010年內閣會議通過《農林漁業成長產業化支援機構》法案,由國家和私人企業共同出資設立支持農業、林業和漁業的基金,促進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
2.2 韓國“六次產業”融合實踐
韓國在加入WTO和自由貿易協定的雙重壓力下,國內的農產品市場逐漸向世界開放,大量的農產品通過國外進口。由于世界其他國家競爭壓力的存在,國內農產品價格下降,從而使大量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人失業,農民收入也隨之減少,傳統農業產業規模逐漸縮小。在這一背景下,韓國提出了農業“六次產業化”的發展思想,就是以當地農村或農民作為改革的主體,通過產業化的升級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的方式來帶動地區農業發展,激發農村活力,使農業突破以單純的農產品生產為主的局限,充分整合當地的人力、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從本質上改變農業發展的模式。在韓國以地區農村和農民為主體設計“六次產業”,有以下幾個特點。
2.2.1 更大限度地將農業和農村中所產生的附加值流向農村內部
近年來,韓國政府大力支持在農業或在農村地區發展食品制造業、食品流通業、戶外飲食業、觀光等產業。而這樣的產業在過去基本都分布在城市,致使農業中所產生的附加值都流到城市,加劇了農村發展的劣勢地位。以農村地區和農民利益為“六次產業”化的設計主體,將過去流到城市和其他外部的農業產業附加值向農村地區流入,帶動農村產業良性發展。
2.2.2 提供強大政策支持,開拓新產品或新市場
韓國《農林食品科學技術育成中長期計劃(2013—2022)》提出,在未來10年內農林食品產業的附加值年均增長3%。目前,韓國有1 500多個農家樂村莊正在建設、運營。國家創設資金總額達100億韓元(100韓元約合0.55元人民幣,2016)的“第六產業相生資金”,國家和民間出資比例為7∶3。
2.2.3 強化技術研究和產學研結合,為產業融合提供支撐
韓國政府高度重視產業融合技術研究,經過對農業產業化的詳細調查和分析,通過對農業事業的支持,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和開發。在加強國際競爭力、創造新的增長勢頭、穩定糧食供應和提高國家福祉的4個關鍵領域研究中,選定了50個核心技術,作為國家的主要項目,重點投資。
主要研究方向為:第一,開發生產更加節約能源的技術,降低生產成本。第二,開發高附加值食品產業核心技術。第三,開發效率高、環境友好的前沿生產技術。第四,大力發展創新的、挑戰性的、處于瓶頸期的技術。第五,開發國際化戰略品種和有望能成為新興增長點的技術。
2.3 法國農業產業融合的運行實踐
通過農業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在法國農村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法國農業能夠取得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完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農業合作社已成為法國農業社會服務的主體,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法國產業融合主要是通過以下形式實現的。
2.3.1 一體化經營的合作社生產延長了農業產業價值鏈,增加了農業產業附加值
法國農業合作社是農業與工業及其他產業部門緊密結合的供應鏈一體化生產組織形式,其專業化程度非常高。農業合作社已整合到國家農業和糧食生產各環節,參與各種生產貿易領域,已成為農業和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量合作社及農業聯合組織已逐步發展成為世界上主要的農業和糧食集團,擁有大量的資金、經營規模,規模效應明顯,有機地結合生產、供應、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從而降低農業生產經營成本,增加農業產業附加值。
2.3.2 嚴格遵守合作社的基本原則,保障農戶來自經營的收入
法國農民也可以加入各行業的合作社,農戶和合作社每年簽署一份合同,農民只負責生產,所有其他事宜由合作社處理。農業合作社在自愿、民主管理、非資本利得和排他性的基本原則上成立。對內,不以贏利為目的,而是服務于會員,留足農業合作社發展基金,盈余返還農民;對外實行企業化管理,創新資本融合模式,通過吸收私人資本或聯合與合并其他企業,創辦大型農業合作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合作社收益,合作社會員共同分享經營收益。
2.3.3 建立先進信息管理和配套服務,為產業融合創造條件
法國農業信息服務非常完善,農業合作社都有很完整的虛擬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通過信息平臺達到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商、種植主、批發商、零售商之間緊密聯結的目的,并對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的信息流、物資流、資金流的計劃和控制,企業和農戶整合需求信息與本身及業務伙伴的產品供應能力,對外確定供需計劃,并在上下游企業傳遞信息,以確定產品供應計劃,實現生產與市場的連接,提高整體效益。法國農業物流十分發達,充分保證了農業合作社在運輸、倉儲和配送服務中的質量。
三、對中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啟示
3.1 加大對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支持
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供法律法規、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支持。鼓勵農民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促進多種形式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金,對農村中小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生產者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等的長期、低息貸款支持,鼓勵農業生產者、返鄉創業者立足于本地農業資源優勢,綜合開發進行多樣化創業。
3.2 政府嚴格監管,保障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農業生產者的權益最大化
通過借鑒日本農業企業投資和農業、工業、商合作促進發展的經驗,對向農業投資的工商業進行嚴格審核,限制股份所占比例,保證農民在合作中的主動權。通過轉讓土地經營權,使工商業主體參與到農業生產領域的動力充分激發,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保證農民能夠得到產業融合的增值收益。
3.3 嚴格論證深入挖掘可開發的地域資源
要因地制宜地發掘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或傳統資源,然后將其開發為商品。為了避免地區和地區之間競爭,產品應該具有本質性的差異。在開發地域資源時,充分結合本地區農民與專家、消費者的不同觀點意見。對于開發出來的資源,組織開展產業化的可行性評價,將評價結果按優劣次序排列后按順序開發利用,保證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可持續性。
3.4 大力發展以農業產業附加值內部化為主的新型農民合作社
借鑒法國農業合作社一體化經營的發展經驗,中國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應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要強調和落實為社員服務、為社員謀利的宗旨。完善合作社的一體化服務功能,通過整合農產品加工、運輸、儲藏、銷售等信息,降低農民信息獲取的不對稱性,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其他新型經營實體向加工、物流配送、市場營銷拓展,通過政策引導和項目支持解決初級加工關鍵環節的問題,探索“農民+合作社+企業”模式的發展,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高合作社和農民收入。
3.5 強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技術創新及技術服務支撐
技術是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涉及面廣,環節多,技術復雜、種類多,而且需要相互銜接。在技術研究和服務上,要從單純的產中技術服務延伸到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系列服務上來,從僅僅服務于農業生產經營延伸到服務于整個農業發展過程中,包括生產技術、加工技術、儲藏、運輸、信息技術、營銷技術等。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要求,篩選和確定技術研發戰略和重點,按計劃分步研發并推廣應用,使技術真正能夠解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支撐并助推一二三產業融合順暢發展。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eladyshop.com)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